近年来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(简称移动app)成为“互联网+”产业用户与商家的沟通桥梁。移动app行业呈迅速发展态势,经济效益越发重要。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,一些利用行业管理漏洞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日益凸显。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规范app行业发展秩序,明晰app行业发展底线和前进方向,创建绿色移动互联网环境。
(一)开发维护合同规定模糊,技术合同履行纠纷频发。一些商户缺乏技术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,对app项目开发维护要求规定过于模糊,容易引发开发商利用专业优势欺骗运营商的现象。由于缺乏质量和服务评价标准,app应用价值难以量化,受害商户在遭受损失后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如沈某等人以合法注册的信息科技公司为幌子,以每个应用3万元、每年维护费用18000元的价格与客户签订服务协议,随即违反合同约定的开发、推广义务,低价外包他人代为开发维护,用简单粗糙的app商标及模板搪塞客户,收取80多名客户200多万投资款后不到一年即注销公司,导致客户app项目不能实际运营,引发大量合同纠纷。
(二)行业自律机制缺失,恶性竞争现象多发。app应用是联系传统产业与手机终端客户之间的必备媒介,目前各种app应用已遍及各种“互联网+”产业。由于缺乏行业准入标准和竞争规范,部分移动app应用同质化严重,盗版抄袭、扎堆模仿情况严重。同时,一些人员在没有实际经营项目打算的情况下,企图通过抢注app应用域名、商标,待相关项目得到宣传推广升值后卖出获取高额回报,导致恶意抢注域名、商标现象层出不穷。如覃某夫妇即在未参与旅游、户外产品、运动服饰经营的情况下,企图通过抢注“掌上北京”、“掌上户外用品”、“掌上品牌运动服饰”商标,待相关app应用宣传推广后升值获益,导致被技术公司骗取开发推广费用37.8万元。
(三)行业经营守则不明,用户信息安全缺乏保障。作为一种在手机终端运行的软件产品,app应用可以在用户允许的情况下,读取用户通讯录、通话记录、短信内容、位置信息、应用密码帐户等个人隐私和敏感数据,为用户提供更加到位的商业服务,也可通过设置静默程序,秘密窃取相关数据。由于缺乏行业管理细则规范,app产品行为边界不明确,容易出现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侵害用户个人隐私和财产的现象。同时,目前app应用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,不法人员利用app应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实施电信欺诈、手机银行窃取他人资金、非法获取他人号码推送垃圾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大量存在。
(四)行政监管缺位,行业健康发展缺乏有效指引。目前app应用的开发、上线、经营等均由市场主体独立完成,相关应用只需获得手机应用终端通过,即可开展营销行为,网信、工商、公安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相关主体行为实行事后监管。相关部门由于条块分割、信息不对称,往往难以及时监督app行业各类主体行为,追究不法分子行为责任。同时,由于行政机关介入有限,app技术服务提供者、经营者、第三方发布平台等主体权利义务职责不明,移动app产业容易出现市场主体恶性竞争及各种侵犯用户权益现象,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。
编号: | ||||||
姓名* | 性别* | 民族* |
上传*
|
|||
出生日期* |
|
政治面貌* | 籍贯* | |||
身份证号码* | 是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* |
|||||
学历* | 学位* | 是否有驾驶证* | ||||
毕业学校* | 所学专业* | |||||
毕业时间* |
|
外语水平* | 联系电话* | |||
工作单位* | 身高体重* | |||||
联系地址* | 户籍地* | |||||
现住址* | 婚姻状况* | |||||
个人简历 (填写需从大学开始) |
姓名* | ||||||
身份证号码* | ||||||
姓名 | ||||||
身份证号码 | ||||||
求职状态 | ||||||